孕妇可以吃莜面吗(孕妇可以吃莜面吗中期)

蔡升元整理

正月初七“人日”

春节十日说(三)

初七人日

“雪意垂垂体不佳,十年人日寄天涯。老来只有穷相守,忍使奴星结柳车。”

——《人日》宋·曾几

正月初七,人寿年丰。吃了七宝羹,安神又养生。

正月初七,又称“人日”。传说里若这日天晴,代表人身安适;若阴雨,则疾病瘟疫生。民间曾把这天叫做“人日节”或“人胜节”,又称人节、人庆节、人口日、人七日等。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,吃七宝羹,吃面条,登高赋诗。民俗专家表示,“人日”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“人”本身的尊重。

何谓“人日”?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七日为人日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人日》:“初七日谓之人日。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。”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,但汉时东方朔的《占书》中就有“初七人日,从旦至暮,月色晴朗,夜见星辰,人民安,君臣和会”的说法。可见,古人已将“人民安”视作“人日”的核心思想。

摊煎饼。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“盒子菜”(熟肉食品),并在庭院摊煎饼,“熏天”。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、人事和悦,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、吉祥平安。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。

七宝羹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,大年初七“人日”,人人过生日,要以七种蔬菜,煮成七菜羹,也就是将七种蔬菜,煮成杂菜汤,在农村,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,来年大丰收。

戴人胜。古代人日有戴“人胜”的习俗。人胜是一种头饰,又叫彩胜、华胜,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、剪彩为人,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,也戴在头发上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七日为人日。以七种菜为羹,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,以贴屏风,亦戴之头鬓。又造华胜以相遗,登高赋诗。”

捞生魚。南方一些地区,人们有在人日节“捞生魚”的习俗,捞鱼生时,往往多人围满一桌,把鱼肉、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,大家站起身,挥动筷子,将鱼料捞动,口中还要不断喊到:“捞啊!捞啊!发啊!发啊!”,而且要越捞越高,以示步步高升。

吃面条。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,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,取长寿之意。此外,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“人日子”。正月初七,十七,二十七,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,大人和老人的“日子”,谁要过“日子”就要吃面条。

送火神。有的地方,正月初七这天还要“送火神”。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,用作物秸秆绑住,这就是所说的“火神”。黄昏时分,在家门口点着“火神”的一端,孩子们抱着“儿神”的另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,直到燃烧殆尽为止。这个活动寓意于将“火神”送出家门,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,平平安安。

人口馍。在晋东南地区(山西晋城一带),人们会蒸特殊的馒头(个数比家里人口多一个)。馒头中间加入制钱,据说吃到带制钱的馒头一年中会有好运。

这天,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,所谓及第,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。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,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,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。

正月初八“谷日”

春节十日说(三)

初八谷日

“谷日条风喜及晴,东皋南陇已春生。少从剑客游三辅,老傍田家卜五行。”

——《谷日感怀》明·居节

正月初八,放生祈福。众星下界日,小灯燃祭之。

正月初八,又称“谷日”。这天天气晴朗,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,天阴则年欠。"谷日”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,并不吃煮熟的谷物。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、珍惜粮食的思想。

谷日习俗:一是观谷。谷日节当日,全家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,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,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。二是食谷。返家后,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。三是养谷。全家赴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(市场有售,如“观赏谷子”等)在家中栽培,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“作物”。

正月初八,也叫“顺星节”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,天空星斗出得最全,如果这天天气晴朗,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,天阴则年歉。一些商场或店铺在今天开业,主要是取“发”之意。愿生意兴隆,四季发财。

中国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,制小灯燃而祭之,称为顺星,也称“祭星”、“接星”。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,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,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,最少是9盏,代表日、月、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。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初八日,黄昏之后,以纸蘸油,燃灯一百零八盏,焚香而祀之,谓之‘顺星’”。

正月初八又称“八仙节”。中国民间取八字的读音,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。这一天,中国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。一些地方中国民间还有习俗,正月初八这一天出远门,俗称“游八仙”。

正月初八有“放生”活动,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、鸟拿到外面,放归野外。明代刘侗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载说:“正月八日,石磴巷放生,笼禽雀、盆鱼虾、筐螺蚌,罗堂前,僧做梵语,数千相向,纵羽空飞,孽着落屋上,移时乃去,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。”初八放生,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,也表达了新春之始,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。

正月初九“天日”

春节十日说(三)

初九天日

“太霄玉帝,总御冠灵真。威德耸天人。宝文瑞命符皇运,绵远庆维新。”

——《导引·太霄玉帝》宋·无名氏

正月初九,玉皇天诞。统领三界神,俗称“天之公”。

正月初九,又称“天日”。也叫“玉皇诞”、“天公生”,是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。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诞辰,天公就是玉皇大帝,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,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,代表至高无上的天。这一天的汉族民俗,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,举行最隆重的祭仪。妇女多备清香花烛、斋碗,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,求天公赐福,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、避灾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
正月初九是老天爷(玉皇大帝)的生日。其实原因挺简单。首先,中华民族讲究自一而终于九,所以,九是最大的阳数,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思,就跟凡间的皇帝是“九五之尊”是同样的意思。其次,正月是新的一年开始,寿诞定在正月初九,就是为了体现玉帝无比崇高的地位。

农历正月第九天,一般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(今年十一立春),恰是“一阳初始”是大自然开始“万象回春”的时刻。明王逵《蠡海集》记载:“神明降诞,以义起者也。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,阳数始于一,而极于九,原始要终也。”明黄道周的《月令明义》:“正月初一日,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;初九日,玉皇大帝圣诞。”清黄奭的《月令注解》也有类似记载。

玉皇会。在汉族民俗信俗中,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,俗称“玉皇会”,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,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。玉皇大帝在腊月廿五会亲自降临下界,巡视察看各方情况。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。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廷。

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斋蘸科仪。玉皇的生日,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,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,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。

祭拜公。祭拜公的仪式,相当隆重,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,一般都是用长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纸再迭高八仙桌为“顶桌”,桌前并系上吉祥图案的桌围,后面另设“下桌”。

“顶桌”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的神座(象征天公的宝座),前面中央为香炉,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,炉旁为烛台;其后排列五果(柑、橘、苹果、香蕉、甘蔗等水果)、六斋(金针、木耳、香菇、菜心、菀豆、绿豆等)祭祀玉皇大帝;下桌供奉五牲(鸡、鸭、鱼、卵、猪肉或猪肚、猪肝)、甜料(生仁、米枣、糕仔等)、红龟粿(像龟形,外染红色,打龟甲印,以象征人之长寿)等祭玉皇大帝的从神。

民间传说:“七不出,八不归,上九办事”。所谓“七不出”,说的是出门前,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。这七件事是:柴.米.油.盐.酱.醋.茶,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。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,是一家的主心骨,因此,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。所谓“八不归”,说的是出门后,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。这八件事是:孝.悌.忠.信.礼.义.廉.耻。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,违犯了任何一条,都是对不起祖宗,都无脸面对家人。所谓“上九办事”,是说上九日这天办事,会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,办事不仅能办成,还会办得又多又利索。

正月初十“地日”

春节十日说(三)

初十地日

“名随土地贵,味逐水泉迁。力藉流黄暖,形模紫笋圆。”

——《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》唐·徐铉

正月初十,祭石感恩。有天就有地,人畜百谷存。

正月初十,又称“地日”,是地的生日。有天还有地。比是爷娘不多异,人畜房屋都依地;米麦百谷都生地。菜蔬风味拿来祭,祭他生日他欢喜。人生忠孝与节义,地维赖以立;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。把初十定为“地日”,有两种说法:一种认为十谐音“石”,石头是山是地,因此十日就是“石日”也是“地日”;另一种认为皇天后土,既然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,转天就应该是地的生日。

正月初十,亦称石头节。传说是“石头”的生日,因此被称为“石头节”。这一天要在石磨、石碾、石槽、石臼、褪布石、石码头、石梯坎等石制物品处燃香举供,以示祭拜和感恩。石头虽天然而生,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伴侣。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:初九夜里,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,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,轮流抬着瓦罐奔走。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,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;如石头落地,预示着年成不好。

正月初十,贺老鼠嫁女。旧时民间俗信。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,亦称“老鼠嫁女”“老鼠娶亲”。具体日期因地而异,有的在正月初七,有的在正月二十五,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。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,名曰“贺老鼠嫁女。”在蒙晋地区有老鼠娶亲吃莜面的习俗。根据民间传统,这一天也被称为“老鼠娶亲日”,吃莜面是为了讨好鼠爷,祈求新年交好运。

正月初十,又称“花坡节”。初十日,民间还有许多希冀粮丰的活动。晋南地区,用面食蒸成农作物禾穗形状,象征农业丰收,并把此日称为“实子日”。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捏成十二个灯盏,象征十二个月。闰月年则捏十三盏。

正月初十,满族“天仓节”。这一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将黏米面捏成“小碗”蒸着吃,而西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则将莜面捏成“小碗”蒸着吃。

正月初十,福州“迎年”。迎年乃福州民间传统节气时俗,亦称迎年赛会。旧时多在农历每年正月初十以后举行,月底结束。以村为单位,或数村联合,用八抬大轿请出当地所供神像,如泰山神、白马王、尚书公、临水奶等主神,加上神的部属,如白须、孩儿弟、七爷、八爷等“答骨”像(一尊竹架制成的神像由一人顶着摇摆而行),衬以地下坪(演员化装历史故事的一个场面,坐一小车上由人推动行走)、陆地行舟(把彩舟套绑在演员腰上,在陆地行走,象征坐船)、马上吹、肩头坪、舞龙灯等节目,在锣鼓鞭炮声中结队巡游各村街,群众夹道观看,煞是热闹。

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,以候神人於执期,命曰迎年。”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曰:“迎年,若言祈年。”宋黄庭坚《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》之一:“万灵未对甘泉,五福间祀迎年。”
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<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