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国是谁的封地(齐国是谁的封地,齐国为什么这么厉害)

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齐国是谁的封地(齐国是谁的封地,齐国为什么这么厉害),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,希望对你有帮助,让我们看一看。

当我们百度或者其他引擎搜索战国七雄时,答案总会告诉你是:齐楚燕韩赵魏秦。

齐国是谁的封地(齐国是谁的封地,齐国为什么这么厉害)

齐国好像永远排在第一位。

有人可能会说,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呢?那么它一直排在最后,岂不更憋屈?

那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,秦国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崛起。

除了在春秋时候在秦穆公的领导下,称霸了西戎,但是相比整个华夏大地,西戎却只是一隅之地;在战国初期的秦国更是被魏国打的溃不成军,几乎是一夜之间丢了世代居住的河西之地。

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,一直牛逼哄哄,鹤立鸡群的正是齐国。

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齐国是怎么崛起的。

▲姜子牙

(图)姜子牙(约前1156年—约前1017年),中国著名历史人物,商末周初人。姜姓,吕氏,名尚,一名望,字子牙,或单呼牙,别号飞熊,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,故以吕为氏,也称吕尚。

时间很快推进到春秋时期,这是个王权急剧衰落的时代,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。

此时的齐国,齐桓公姜小白让齐国的国力在春秋时期达到了极盛。

对外,齐桓公顺应时代潮流,提出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:东征西讨,救援燕国,存邢救卫,打响了春秋争霸的第一枪;对内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齐桓公心胸宽广,知人善任。从整个国家的大局出发,放弃个人的恩怨,坦然接受鲍叔牙的建议,拜曾经欲射杀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,并尊其号曰仲父。

到了战国初期,尤其是齐威王时期。齐威王一方面将稷下学宫发扬光大,《管子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周官》等一大批名家著作相继问世;另一方面励精图治,重用正直清明的即墨大夫,剪除佞臣,烹杀。积极纳谏,任用邹忌为相,并积极接受邹忌的建议,在全国范围内广开言路,对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,给予重赏。

孙膑、田忌、邹忌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相继被发掘出来,并被委以重任,齐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在马陵之战魏国铩羽而归,魏惠王不得不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,互相承认对方为王,史称“徐州相王”,魏国霸权衰落。

魏齐争霸,齐国大获全胜,齐国又一次进入了全盛时期。

在齐威王之后,齐湣王田地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
这个齐国君主好像并没有得到其祖父的遗传,为人骄傲自大,喜欢享乐,好大喜功。头脑不够清醒,用人不察,竟然任用燕国的间谍苏代为相,不断的发动对外战争,苏代则不断开始“失误”,一次次削弱齐国的士气和威风,不断葬送着齐国的有生力量。

田地在位期间硬生生地把一个好好的齐国给玩坏了:在位期间一度攻灭燕国,并在燕国烧杀抢掠,与燕国结下不共戴天的世仇;膏腴之地宋国作为一个二流诸侯国,国力不强,只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。

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,位于在楚国、齐国、魏国等实力较强的诸侯国的夹缝中。每个和宋国接壤的大国都想吞并它,但怕因此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,所以一直没有诸侯国单独对宋国动手。

齐湣王同样想吞并宋国,于是趁其他诸侯国在互相混战时,从背后偷袭宋国,并执意吞并宋国,但也因吃独食而惹恼了其他诸侯国。在把齐国的领土进一步拓展之后,也把齐国拖进了战争的泥潭中。

百姓并没有从连年的战争中得到任何好处,有的只是服不完的兵役和一年比一年更为沉重的徭役、税收,齐国百姓怨声载道。有句谚语说过,上帝如果要某个人灭亡,那么必先使他疯狂!这句话简直是为齐湣王田地量身定做的一样。

燕昭王在卧薪尝胆数年后,对齐国发动了复仇之战,以燕国将领乐毅为统帅的燕国、秦国、赵国、韩国、魏国五国联军攻打齐国。

燕军在攻入临淄之后,又拿下了除了莒和即墨外的齐国其他七十余城,齐国几乎亡国。后来虽经田单复国,但是齐国因此元气大伤,从此一蹶不振,无缘一统六国的大业,让人唏嘘不已。

▲齐桓公

(图)齐桓公(-前643年10月7日),春秋五霸之首,公元前685-前643年在位,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,姜姓,吕氏,名“小白”。

在春秋战国,可以看的出人治对一个诸侯国的发展有多重要。

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君主自身能力很强,强的让人咋舌,在别人治理一个诸侯国气喘如牛,疲惫不堪时,他治理一个诸侯国却轻松加愉快。比如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,这个国家的发展是没有问题的。

如果一个诸侯国的君主自身能力稍显不足,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,在任期间能知人善任,找到正确的人去辅政,能以国家的发展决定自己的好恶,比如齐桓公、齐威王。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也一样没有问题。

怕就是自身不足,还好高骛远,不知天高地厚的君主,比如刚愎自用的齐湣王。那么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战端与灾祸,百姓跟着也遭殃受难。

综上所述,不管是姜太公还是齐桓公、齐威王又或是齐湣王,齐国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,走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,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,完全依靠的是君主个人的思想,然后这种思想去指导国家机器的运转。

人治是最高统治者不受法律约束的“权治”,谁拥有国家权力,谁就主宰国家和民众。

个人自身的素质、文化修养直接决定这一个家庭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。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机制,一种长效的有效机制去制约所谓的“权治”,规定统治阶层如何去做,才能使这个国家长治久安,那么这种长效机制就是法律。

到了现代社会,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我国提倡的都是法治而非人治。

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,法治强调的是“法律至上”的思想。

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,应当把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一起,才是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。

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:咸丰十年
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<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