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伽蓝记校笺(洛阳伽蓝记读音作者)

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洛阳伽蓝记校笺(洛阳伽蓝记读音作者),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,希望对你有帮助,让我们看一看。

1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明如隐堂刻本,为现存最早的单行本,似出于明嘉靖隆庆年间:

洛阳伽蓝记校笺(洛阳伽蓝记读音作者)

2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古今逸史本,明万历年间吴珀所刻;

3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津逮秘书本,明崇祯年间毛氏(晋)汲古阁所刻,出自如隐堂影写抄本,校以《太平御览》和《太平广记》;

4.《洛阳伽蓝记》一卷,说郛本,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:

5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广汉魏丛书本,清乾隆年间王谟据古今逸史本复刻;

6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学津讨原本,清嘉庆十年张(海鹏)氏照旷阁刻本;

7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真意堂丛书本,清嘉庆十六年璜川吴(自忠)氏活字印本,以津逮秘书和汉魏丛书两本互校而成;

8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集证本,(清)吴若准撰,清道光十三年吴若准刻本;

9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集证重校本,(清)吴若准撰,清光绪二十九年李(葆恂)氏说剑斋重校刻本;

10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玉简斋丛书本,清宣统二年上虞罗(振玉)氏刻本;

11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钩沉》五卷,钩沉本,唐晏撰,民国六年潮阳郑(国勋)氏龙溪精舍刻本;

12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诵芬室本,董氏(康)诵芬室据明如隐堂刊本影印;

13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古书丛刊本,民国十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本;

14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四部备要本,据(清)吴若准集证本校刊;

15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校勘记》一卷,四部丛刊本,张元济撰,收入商务印书馆“四部丛刊三编”,是本据如隐堂本影印;

16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丛书集成本,收入商务印书馆“丛书集成初编”;

17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张宗祥编校本,张宗祥编校,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;

18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张宗祥编校本,张宗祥编校,民国十九年石印;

19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张宗祥编校本,1930年商务印书馆据铁如意馆原稿本影印,1955年重印;

20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大正藏本,1934年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印行,据如隐堂本排出,而以其他各本参校;

21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洛阳西华禅院刊本;

22.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万洁斋本,周延年注,万洁斋石印本;

23.《洛阳伽蓝记校释》,周祖谟校释,科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,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,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初版;

24.《洛阳伽蓝记校注》,范祥雍校注,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,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版,1999重印;

25.《洛阳伽蓝记选》,陈庆元、章廷泗编,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初版(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”);

26.《洛阳伽蓝记选译》韩结根译注,巴蜀书社1991年10月初版(“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”);

27.《洛阳伽蓝记:古都盛事》,“白话中国古典精萃文库”本,郭鼎文编著,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初版;

28.《洛阳伽蓝记》,“山川风情丛书”本,上海fin出版社1993年影印;

29.《洛阳伽蓝记》,《佛藏要籍选刊》本,苏渊雷、高振农选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;

30.《洛阳伽蓝记》,《中国古典名著》本,席子杰、迟双明主编,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;

31.《洛阳伽蓝记》,《历代笔记英华》本,刘卫东选注,199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初版;

32.《洛阳伽蓝记》,《野史精品》本,岳麓书社1996初版;

33.《洛阳伽蓝记》,《大藏经》本,黄夏年、净因主编,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初版;

34.《洛阳伽蓝记》,“古名城文化丛书”本,韩结根注,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;

35.《洛阳伽蓝记校笺》,杨勇校笺,台北正文书局1971年版。

下面我将着重对已选定的两个版本进行介绍,分别是《洛阳伽蓝记》津逮秘书本及四部备要本。

津逮秘书本,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,明崇祯年间毛氏(晋)汲古阁所刻,出自如隐堂影写抄本,校以《太平御览》和《太平广记》。现存本为足本;竹纸,是原装帧线装本;有原封皮,有书签,内容为“津逮秘书第百八十二册”,字体为篆书,无印章;无封面;无跋,有北魏杨衒之叙,四页,仿宋体,每半页8行,每行18字,作者衔名为魏抚军司马杨街之撰,有明代毛晋识1页,每半页8行,每行20字,共10行,无印章;版式描述如下:四周单栏无版心,行间无栏,每半页8行,每行18字,无鱼尾,大题为“洛阳伽蓝记”,小题为卷数,有页码,有牌记,内容为“绿君亭”;无目录;无凡例。

四部备要本,《洛阳伽蓝记》五卷《集证》一卷,据(清)吴若准集证本校刊。现存本为足本,竹纸,是原装帧线装本;有原封皮,有书签,无印章;有封面,有北魏杨街之序,每半页13行,每行26字,有集证序,钱塘吴若准撰;有洛阳伽蓝记图;版式描述如下:四周单栏有版心,行间有栏,每半页13行,每行26字,大题为“洛阳伽蓝记”,小题为卷数,有页码,上单黑鱼尾,小黑口,有版心牌记,内容为“中华书局聚”,著明字体“真仿宋版印”;有书根书名;无目录;无凡例。

第四是关于对所选《洛阳伽蓝记》版本的校对问题。应该说上文所重点介绍的两个版本相对较好。但两个版本还是有较大的差异,有不同程度的衍字、夺字、错字、讹字的情况,这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,由于学养不足难免有失偏颇。

第五是关于津逮秘书本中的避讳问题。避讳在唐宋时期比较严格,不但相同的字要避讳,连同音字也要避讳,称之为“嫌名”,明代不如唐宋时严格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:其一为缺笔避讳,即在碰到要避讳的字时,这个字要少写一笔,但要少写哪一笔是有严格规定的;其二为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;其三为完全避讳,即跳过要避讳的字词不写。

该本成于明朝崇祯年间,书中有多处较为明显的避讳,下面将择其颇有代表性的几处进行介绍。

其一,书中涉及“元”字之处,多改写为“玄”。如卷一“其寺东有太尉府,西对永康里,南界昭玄曹,北临御史台”,虽确知该处避讳,但无法明确其详细信息。公元494年(北魏太和十八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,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,其中即包括改拓跋氏为元氏,所以此处可能是杨街之撰写《洛阳伽蓝记》时即有意避讳;另外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名字中含有“元”字,所以此处避讳亦可能是毛晋所为。但是书中也有例外之处,涉及年号之处,则没有避讳,如卷四“建义元年薨于河阳,赠太保谥日文贞嗣王”,类似情况另有几处,笔者觉得此处不能仅仅归结于避讳不净的情况。

第二,笔者认为文中也有真正避讳不净之处,如“洛阳伽蓝记”中的“洛”字。明朝光宗皇帝朱长洛,公元1620年即位,年号泰昌,在位仅一月,别书中常为避其讳,改“洛”为“雒”,但此书中却没有避讳。

文章选自《华夏文化》
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<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