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心得体会(论语心得体会200字)

征文选登:读《论语》心得

在读大学的时候,我曾花了很多的时间看完了《四书章句集注》(朱熹撰),在书上做了不少的笔记。而《论语》是其中一部我最感兴趣的著作。因为喜欢,所以我还看了和《论语》相关的一些书,如杨伯峻的《<论语>译注》、匡亚明的《孔子评传》、司马迁的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、南怀瑾的《论语别裁》和林语堂关于孔子的一些散文,还有感而发,写了一篇学年论文《孔子的语言世界》,获得导师史佩信先生的好评。

参加工作以后,我又读了台湾林桐先生编著的《<论语>新释》、北师大于丹教授的《<论语>心得》等书籍,又翻看过《论语》(因为语文教材中有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和《<论语>七则》)。这次参加基地班活动,黄老师要求我们读《论语》,所以我再次翻阅了《论语》。

《论语》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,虽然只有20章,约500节,近16000字,但是内容非常丰富,涉及到政治、哲学、教育、伦理、文学、艺术和道德修养等方面。可以这样说,我从《论语》中看到了孔子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,感受到了他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人格魅力,也获得了不少为人处事、为学为师的思想启迪。我的内心真有司马迁所说的那种情怀——“虽不能至,然心乡往之。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”

当然,作为一名教师,我尤其关注的是孔子教弟子们如何做人、做学问。因为这更贴近教师的工作、生活,也能够指导教师去教书、育人。

征文选登:读《论语》心得

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,孔子对弟子们的做人教育是着眼于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修养。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。孔子提出的具体目标是成为有仁德的君子。而有仁德的君子不是天生的,是需要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和不断修炼的。孔子自己做到了,而且他严格要求,身体力行,积极引导和鼓励弟子们去努力实践。他要求弟子们在生活中行为正直,光明磊落,重视仁德的修养,所谓“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要求弟子们“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”(即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,按礼仪来实行,用谦逊来表达它,用忠诚来完成它),要求弟子们“克己复礼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能够心境安宁而不傲慢,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,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,能够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(即恭谨、宽厚、信实、勤敏、慈惠),能够做到“三戒”(“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)、“三畏”(“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)、“九思”(“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”)。他要求弟子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,要“不器”,能够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,所谓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除此,他还要求弟子们重义避利,追求道义,所谓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、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。孔子对弟子们所提出的有仁德的君子的要求确实非常多,但没有这些具体的要求,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修养就纯粹是一个目标或口号,永远也无法达成的,所以孔子很伟大。这对于我们现在做教师的,又何尝没有启发呢?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时候,不能眼里没有学生,不能眼里只有分数和排名,更不能急功近利、无知地把学生看成考试的机器或赚钱的工具,而是把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修养放在工作的首位,尽自己的心和力教育好学生,培养好学生,让学生先成人,后成才。这是教育的真谛。

征文选登:读《论语》心得

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,孔子对弟子们的做学问教育是着眼于终身的发展和智商情商的发展。他有自己的教育目标、教育指导思想、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。他告诫弟子们学习是为了自己,为了提升自己,但是“学而优则仕”。学习的态度要端正严谨,能做到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能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,能不满足,所谓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”。学习要专心致志,努力追求真理,不要为世俗所累,所谓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学习要知难而进,虚心求教,所谓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学习要注重实践,所谓“学而时习之”,能“温故而知新”,还要注意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除此,学习还要广博,不能偏颇单一,内容有“文,行,忠,信”,即文化知识,品德修养,忠诚笃厚,坚守信约。孔子的这些深刻见解,无疑对我们教师很有启发。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,如果目标不明,思想不正,不尊重教育的方法,不懂得学习的规律,即使付出大量的心血也是徒劳无益的,甚至危害无穷的。所以,孔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范例。

征文选登:读《论语》心得

当然,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弟子们的学习榜样和行为示范,是因为他非常可亲、可敬、可爱。他不仅饱读诗书,学问很深,精通六艺,而且身体力行,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,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教育弟子很有方法,如“有教无类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、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、“循循然善诱”等。更重要的是他有人格魅力,不仅懂得平等、民主地对待弟子们,而且有幽默的语言和大度的心胸。这些无疑对我们教师来说又很有启发。我们应该把孔子当作自己的学习榜样和行为示范。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,思维活跃,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,教师如果要“征服”他们的心,要赢得他们的爱戴,就必须拥有学习的热情、丰富的知识,就必须拥有教师的文化自觉,有平等、尊重的意识和宽阔的胸怀,能够言行一致,最好还有幽默的细胞,多才多艺。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魅力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。

我真诚地建议每位教师都去认真读一读《论语》,让自己的工作、生活、人生充满着智慧和乐趣。

征文选登:读《论语》心得
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<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