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活埋在哪个年代,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古往至今,一直传颂,百善孝为先。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最注重孝道,在古代还有因不孝顺而被处以刑罚的先例。崇祯年间的郑鄤就曾以“杖母奸妹”的罪名被凌迟处死,由此可见在古代,不孝是罪大恶极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然而凡事都有例外,在当时的环境下,曾出现过一个十分残酷的恶习,便是活埋年满60岁的老人。民间流传,在秦、宋、元三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规定,且这种活埋多被称为“花甲葬”。

据说要被活埋的老人一般都会被送去瓦罐坟,凡是被送进瓦罐坟的老人所等待的便只有悲剧了。所谓瓦罐坟都是人为挖出来的大坑,一般是矩形的,坑会一层又一层的围上砖块,整体形状就像是一个瓦罐。老人被关进瓦罐坟后,不会马上被活埋,而是在里面住上一段时间。这段时间中家里的儿女需要每天都来为老人送饭,而老人每吃一顿饭,坑口就要被砌上一块砖,直至完全把坑口封死,最后老人活活饿死在瓦罐坟内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虽然上头是这样规定,但还是有例外,孝顺的子孙当然不舍得家中老人,送完饭后不会马上砌砖,而是几天才砌一块,这样能让老人多活几天。而认为老人是累赘的不肖子孙,甚至会直接把饭菜扔进坟内,不等老人吃完就砌砖,更不会和老人讲一句话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最早出现这种恶习说法的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。说是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时,当时秦国地处偏僻的西部,土地并不富饶,百姓难免会饿肚子。而60岁以上的老人,已经丧失了一定的劳动力,对国家的帮助较小。于是,嬴政便颁布了法令,要求活埋到60岁还没死的老人。还有另一种说法,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,活埋方士后,仍然觉得年长的老人通古晓今,怀念旧朝,日后可能会威胁到统治。便下了一道指令,要求全国老人六十还甲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不论如何,命令一下,全国上下便哀声一片,甚至出现了造反的苗头。可是史书上并没有相关条例的记载,秦朝是否真的存在活埋老人的做法仍有待核实。不过还是民间流传下来了好几个与此相关的传说,不妨来听一听罢。

据说当时有个小国前去朝拜秦朝,并向嬴政献上一只奇怪的动物。使者表示,如能够辨认出是何种生物,那他们以后便会俯首称臣。当时朝堂上的文武百官,无人能辨认出。使者见此表示可以再给秦朝一天的时间,如果能在此期间认出,之前的约定依旧算数。嬴政当然不愿放过这个不战而胜的机会,便命令众官员下朝后继续思考,非要他们在次日给出正确答案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当时的朝堂上有一个名叫徐福的大臣,他的父亲就是“花甲葬”的受害者。当晚给父亲送饭的时候,趁着父亲在吃饭的功夫,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。父亲一听,便想到这动物叫西鼠,并嘱咐他明天带只猫上朝,这样就能让那只动物原形毕露。次日上朝时,徐福果然抱来了一只猫,而西鼠一见到猫便吓得四处逃窜,很快便没了踪影。使者见之,意识到有人认出来了,所以为了不失国家的信用,便立刻代表国家向秦朝俯首称臣了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嬴政一边高兴,一边好奇徐福是怎么认出那只动物的,徐福便如实告诉了嬴政,他是问了年迈的父亲才知道的。原来徐父年轻时游历多地,见多识广,认出西鼠不在话下。这让嬴政意识到老人还是有些作用的,于是把命令废除了。

这个传说在宋朝还有另一种版本,而且还跟铁面无私的包公包拯有关。据说宋朝也流行过60岁活埋的说法,当时包拯父亲也正好到花甲之龄,可作为孝子的包拯肯定不愿做出活埋自己父亲的行为,所以就趁周边人不注意,把父亲偷偷藏进了地窖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一次包拯给父亲送饭时,望着在吃饭的父亲,突然就开始流泪。父亲见状,立刻放下饭碗,追问何事。包拯说他可能再也不能给父亲送饭了,有只妖怪大闹京城,皇帝命他三天之内破案,否则就以砍头论处。现在三天的期限就要到了,可他没有一丝头绪。

包父听了包拯对怪物的描述后,便告诉他很简单,那妖怪是只老鼠,只要他去海岛上的一户人家里把猫借来,自然便能破案,毕竟不论体型再大,都还是怕猫的老鼠。

于是包拯向皇上请命,请求宽限几天。包拯马不停蹄地到海岛的人家,可是在借猫上犯了难。主人说家猫虽然能捉妖,但也要长到六斤以上,要他等猫长到六斤再来借。这人命关天的事,还能等?于是包拯偷偷给两只猫喂了一斤半的鱼干之后,再叫主人给猫上称,这次果然猫都超过了六斤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第二天包拯把猫揣在了袖子里带上了早朝。进入金銮殿,两只猫突然窜出,直直扑向两个大臣。这才知道这两个大臣都是鼠妖变作的,而这两只猫在皇上的眼皮下三下五除二就把两只老鼠咬死了。皇上看罢大喜,便要立刻奖赏包拯。包拯怕皇上问起他破案的缘由,便立刻跪在地上,承认自己有欺君之罪,破案的要领是父亲教的。

皇上听后没生气,反而很是高兴,认为老人还是有作用的,大笔一挥把弃老的命令废除了,并向包拯说这两只猫不必送回了,留在京城以防万一。这让他十分为难,当时他和猫主人约好捕完妖就把猫还回去的,可是皇上的命令大过天,不好再违背,便把猫咪留下来了。

可这两只猫却不太乐意了,因为原先在海岛上生活轻松,还有数不尽的鱼吃,而在京都每天都要被拜托去捉老鼠,忙得不得了。甚至当时有玩笑称,那两只猫咪的呼声中能隐约听到:许送,许送,包公爷杂种的声响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其实,流传活埋老人一事最广的当属元朝,而在元朝活埋老人的地方叫作砖打墓,形式和瓦罐坟其实没什么二别的地方,甚至可以被认为是瓦罐坟的别称。传言元朝之所以用这个方式葬送老人,是想要增加蒙古人的数量,但究竟怎么个增加法就不得而知了。

活埋60岁老人这个恶俗出现在哪个朝代?真相又是如何?

或许喜欢世界史的朋友,可能会发现,其实不是只有中国才有活埋老人的传说,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类似的说法,在外国这种做法被称作弃老山、弃老国,并且在有些佛经里也出现了相似的传说记载。最后还是要明确一点,这并非空穴来风,活埋老人的恶习可能真的存在过,所以才有类似的传说,但暂时还未能有史实记载证明这是官方引导的恶习,流传至今的大多还是民间流传的故事罢了。
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等内容,请<举报!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